“胰岛素打了就停不下来,会成瘾!”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最常见的误解,甚至有人因此抗拒使用,宁愿血糖失控也不愿打针,最终延误了病情。事实真的如此吗?答案很明确:胰岛素不会让人上瘾,它不仅不是“洪水猛兽”,反而是部分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、守护健康的关键手段。

首先要搞清楚:什么是“成瘾”?医学上的成瘾,通常指对某种物质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依赖,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(如焦虑、失眠、身体不适等),且会不自觉地渴望、追求这种物质,甚至不顾后果。而胰岛素的本质,是人体自身就能分泌的一种激素——我们的胰腺每天都会产生胰岛素,用来帮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,转化为能量供身体使用。糖尿病患者之所以需要注射胰岛素,是因为自身胰腺功能受损,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(如1型糖尿病),或分泌的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(如2型糖尿病后期),导致血糖无法被有效利用而升高。
简单来说,注射胰岛素就像“缺啥补啥”:就像口渴了要喝水、缺钙了要补钙一样,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,只是为了补充身体缺乏的激素,让血糖回归正常水平,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。它既不会让身体产生“依赖”,也不会让患者在心理上产生“渴望”,更不会出现停药后的戒断反应。有些患者觉得“打了就停不下来”,并非因为“成瘾”,而是因为他们的胰腺功能已经无法恢复,必须长期依靠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——这就像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吃降压药、近视患者需要长期戴眼镜一样,是病情治疗的需要,而非“成瘾”。
为什么会有“胰岛素成瘾”的误解?一方面,是对“激素”的恐惧心理,很多人误以为“激素都有依赖性”,但胰岛素是人体必需的生理激素,与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性激素完全不同,后者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,而胰岛素不会。另一方面,是对糖尿病治疗的认知不足,有些患者认为“打针比吃药严重”,担心一旦开始打胰岛素,就意味着病情“没救了”,这种心理放大了对胰岛素的抗拒,进而将“必须长期使用”等同于“成瘾”。
更需要警惕的是,因害怕“成瘾”而拒绝胰岛素,会带来严重后果。长期血糖失控,会损伤血管、神经、肾脏、眼睛等多个器官,引发糖尿病肾病、视网膜病变、神经病变等并发症,甚至可能导致截肢、失明、肾衰竭等严重情况。对于需要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来说,及时注射胰岛素,能有效控制血糖,延缓并发症的发生,提高生活质量,甚至挽救生命。
那么,哪些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?
• 一型糖尿病患者:由于自身胰腺β细胞功能完全受损,无法分泌胰岛素,从发病起就必须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。
• 二型糖尿病患者:在饮食、运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后,血糖仍无法达标时;或出现急性并发症(如酮症酸中毒)、慢性并发症(如严重肾病、视网膜病变)时;或处于手术、妊娠、感染等特殊时期时,都需要临时或长期使用胰岛素。
总之,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“武器”,而非“成瘾品”。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胰岛素、如何使用、使用多久,都应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,根据自身病情来决定,绝不能因误解而抗拒。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,控制好血糖才是核心目标,无论是口服药还是胰岛素,只要能安全达标,就是合适的治疗方式。别让“成瘾”的谣言成为治疗路上的绊脚石,科学对待、积极配合,才能更好地管理糖尿病,享受高质量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