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孩子坐不住,上课总开小差”“玩具玩两分钟就扔,做事没耐心”“在家跑跳不停,喊他好几声都没反应”—— 不少家长面对孩子的多动表现,常会感到焦虑又无措。其实,孩子多动多是年龄特点或精力旺盛的正常体现,盲目批评反而可能打击孩子,掌握科学应对方法才是关键。

一、先 “读懂” 多动:别把 “活泼” 和 “问题” 画等号
首先要区分孩子是 “正常活泼” 还是 “过度多动”:3-6 岁孩子本就精力旺盛,喜欢跑跳、探索是天性,只要能在提醒后短暂安静(比如听故事时坐 5-10 分钟)、不影响安全和他人,就无需过度担心;但如果孩子完全无法专注(如吃饭、看书超不过 2 分钟)、频繁冲动(抢玩具、打断别人说话)、无视危险(爬高、乱跑不看路),且持续半年以上,可及时咨询儿科或儿童心理医生,排除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DHD)的可能,避免漏判或误判。
二、应对多动的 3 个核心方法,家长易操作
1. 用 “正向引导” 代替 “反复制止”
孩子多动时,生硬说 “别跑”“不许吵” 往往没用,反而会激发逆反心理。不如换个 “具体指令”:比如孩子在家乱跑,可说 “我们来玩‘123 木头人’,听到‘木头人’就停下,比谁定得久”;孩子打断大人说话,可说 “妈妈知道你有话说,先帮妈妈拿个小凳子,等我说完这两句就听你讲”。用游戏化、明确的要求,把孩子的 “多动精力” 引导到可控的活动中,比单纯制止更有效。
同时,多给孩子 “正向反馈”:当孩子主动安静玩玩具 5 分钟,及时夸 “你刚才搭积木时很认真,还自己收拾了零件,真棒”,让孩子知道 “安静做事能得到肯定”,慢慢养成好习惯。
2. 帮孩子 “拆分任务”,降低专注难度
多动的孩子往往怕 “复杂任务”,比如让他 “收拾玩具”,他可能看着一堆玩具发呆、然后放弃。家长可以把任务拆成小步骤:“先把积木放进红色盒子,再把娃娃摆到沙发上,最后把汽车放进篮子里,我们比谁先做完第一步”。每个小任务只需要 1-2 分钟,孩子完成后有成就感,逐渐能接受更长时间的专注。
日常也可以多玩 “专注力小游戏”:比如玩拼图(从 4-6 片的简单款开始)、串珠子、听指令做动作(如 “摸摸鼻子再跳三下”),每天 10-15 分钟,在游戏中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规则意识。
3. 调整环境:减少 “干扰源”,给孩子 “释放精力” 的时间
家里环境太杂乱、声音太吵(比如电视、手机同时响),会让多动的孩子更难安静。可以给孩子设一个 “专属小角落”:放一张小桌子、几个玩具筐,只摆当前玩的玩具(比如搭积木时只拿出积木,其他玩具收起来),减少视觉干扰;同时每天留 30-60 分钟 “自由活动时间”,带孩子去公园跑跳、拍球、骑平衡车,让他充分释放精力,玩累了之后,吃饭、睡觉、做事都会更专注。
三、家长别踩这些 “坑”:避免加重多动的 3 个误区
别用 “贴标签” 伤害孩子:不说 “你怎么这么多动”“你就是不听话”,负面评价会让孩子觉得 “我天生不好”,失去改变的动力;
别用 “电子产品” 哄孩子:手机、动画片虽能让孩子暂时安静,但长期看会减少孩子主动探索和社交的机会,反而加重注意力不集中;
家长别 “焦虑传染”:如果家长总因孩子多动烦躁、发脾气,孩子会感受到压力,反而更难控制自己。可以每天留 10 分钟 “家长冷静时间”,比如孩子吵闹时,先深呼吸,告诉自己 “他只是暂时管不住自己”,再耐心处理。
孩子多动不是 “缺点”,而是需要家长用更耐心的方式引导。只要找对方法,帮孩子把 “多余精力” 转化为探索世界的动力,多动的孩子也能慢慢养成专注、有序的好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