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中医与近视防治,有人误将其归为 “胡言”,认为缺乏科学依据。实则不然,中医在眼部健康养护领域有着数千年的理论积淀与实践经验,其防治近视的方法始终围绕 “调理脏腑、疏通经络、养护气血” 展开,与现代医学 “预防为主、综合干预” 的理念不谋而合。下面,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中医防治近视的六大科学妙招,用传统智慧守护我们的清晰视界。
一、穴位按摩:疏通经络,激活眼部气血
中医认为,眼部的健康与经络通畅、气血充盈密切相关。通过按摩特定穴位,可刺激眼部周围经络,促进气血循环,缓解眼肌疲劳,从而达到预防近视加深、改善视力的效果。
- 睛明穴:位于内眼角上方凹陷处,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,每次 1-2 分钟,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,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环,缓解眼干、眼涩。
- 攒竹穴:在眉头凹陷处,用食指或中指按揉,顺时针、逆时针各按揉 30 次,能放松眼周肌肉,减轻眼部疲劳感。
- 太阳穴: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处,用双手拇指或中指按揉,每次 1 分钟,可舒缓头部紧张,间接缓解眼部压力。
- 注意事项:按摩时需保持手部清洁,力度适中,避免用力过猛损伤眼部皮肤;每天可坚持按摩 2-3 次,尤其适合长时间用眼后进行。
二、中药调理:内外兼修,改善脏腑功能
中医强调 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”,近视的发生与肝、肾、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。通过中药调理,可从内部改善脏腑功能,补充眼部所需精气,为视力健康打下基础。
- 肝肾亏虚型:常见症状为视力逐渐下降、眼睛干涩、头晕耳鸣,可选用 “杞菊地黄丸” 调理,其中枸杞、菊花能清肝明目,熟地黄、山茱萸可滋补肝肾。
- 脾虚气弱型:表现为视力模糊、眼睛易疲劳、食欲不振,适合用 “参苓白术散” 健脾益气,通过改善脾胃功能,促进气血生成,为眼部提供营养。
- 重要提醒:中药调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,根据个人体质辨证用药,不可自行购买服用。
三、饮食调养:药食同源,补充眼部营养
中医 “药食同源” 理论认为,合理的饮食能辅助调理身体,为眼部健康提供所需营养。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 A、叶黄素、花青素的食物,从源头呵护视力。
- 清肝明目类:菊花、枸杞可泡水喝,能缓解眼部疲劳;决明子煮粥或泡茶,有助于改善眼睛干涩、视力模糊。
- 补充营养类:胡萝卜、南瓜富含 β- 胡萝卜素(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 A),能保护视网膜;蓝莓、紫甘蓝含有丰富的花青素,可增强眼部抗氧化能力;动物肝脏(如猪肝、鸡肝)富含维生素 A,适量食用可预防夜盲症、改善视力。


- 饮食禁忌:减少甜食、油炸食品的摄入,中医认为 “过食甜食伤脾”,脾功能受损会影响气血生成,进而影响眼部健康;油炸食品易滋生湿热,可能加重眼部不适。
四、作息调节:顺应节律,养护眼部精气
中医注重 “天人相应”,认为人体作息应顺应自然节律,熬夜、作息不规律会耗伤肝肾精气,而 “肝开窍于目”“肾藏精,精血同源”,精气不足则易导致视力下降。
- 保证充足睡眠:成年人每天应保证 7-8 小时睡眠,儿童青少年需保证 8-10 小时睡眠,让眼睛在睡眠中得到充分休息,促进眼部细胞修复。
- 避免熬夜: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,此时为 “肝经当令”,熬夜会加重肝脏负担,影响眼部气血运行;夜间使用电子设备时,需开启夜间模式,降低屏幕亮度,减少对眼睛的刺激。
- 规律作息:保持每天作息时间一致,避免周末过度补觉,防止生物钟紊乱,影响眼部健康。
五、运动护眼:气血畅通,增强眼部活力
中医认为 “动则生阳”,适当运动能促进全身气血循环,增强脏腑功能,进而为眼部输送更多营养,改善眼部血液循环,缓解眼肌紧张。
- 眼部运动:每天可进行 “眼保健操”(融合中医穴位按摩理念),或练习 “眼球转动操”—— 头部保持不动,眼睛缓慢向上下左右移动,每个方向停留 3-5 秒,重复 10 次,能锻炼眼肌,改善眼部灵活性。
- 全身运动:选择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有氧运动,每天坚持 30 分钟,可促进全身气血畅通;中医传统运动 “八段锦” 中的 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“左右开弓似射雕” 等动作,能拉伸身体经络,间接改善眼部气血供应。
- 户外远眺:每天保证 2 小时以上户外活动,远眺远处的绿树、山峰等景物,让眼睛处于放松状态,中医称之为 “养目”,可有效缓解视疲劳,预防近视发生。
六、情志调节:疏肝解郁,减少眼部损伤
中医认为 “怒伤肝”,长期情绪紧张、焦虑、易怒会导致肝气郁结,气血运行不畅,进而影响眼部健康,出现视力下降、眼睛胀痛等症状。因此,情志调节也是中医防治近视的重要环节。
- 保持心情舒畅:学会调整心态,避免因学习、工作压力过大而过度焦虑,可通过听音乐、阅读、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。
- 疏肝解郁小技巧:按压 “太冲穴”(位于足背第一、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),每次按揉 1 分钟,能疏肝理气,缓解情绪;也可通过深呼吸、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,促进肝气舒畅。
- 避免过度用眼焦虑:部分人因担心视力下降而过度关注眼睛状态,反而加重心理负担,导致眼部不适。应理性看待视力变化,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干预,避免盲目焦虑。
破除误解:中医防治近视有科学依据
如今,越来越多的现代研究证实了中医防治近视的有效性。例如,穴位按摩可通过刺激神经末梢,促进眼部血液循环,改善睫状肌功能;中药中的枸杞多糖、菊花黄酮等成分,具有抗氧化、保护视网膜细胞的作用;户外远眺、规律作息等方法,也与现代医学 “减少近距离用眼、增加户外活动” 的近视预防理念一致。
中医防治近视并非 “胡言”,而是基于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方法,强调 “预防为主、综合干预”,注重从身体整体出发呵护眼部健康。无论是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,还是成年人缓解视疲劳、控制近视加深,都可尝试将中医妙招融入日常生活,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与干预,共同守护清晰视界。